早上做了個夢,然後不知道為什麼五點半就醒了,過沒多久爸媽也醒了,準備要回鄉下拜拜的東西。吃過早餐後,一邊看巴西對北韓的重播(已經不是那種能熬夜看球賽的年紀了)一邊看報紙,說真的,我有點被今天中國時報的頭條震撼到,特別是我的母校板橋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竟然比大安高工(跟師大附中同分)要低,我並不是說高職不好,因為我現在也是在技職體系的學校(光華商場隔壁的那間學校)唸書,只是我覺得母校的環境、教學、社團跟很多面向都不錯,分數應該不至於這麼低。但這是否也表示,現在人的選校太過求職導向了?求職導向並非不好,只是產業這環境,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下可能X很熱門,等畢業後便成Y很熱門,我實在不太鼓勵這樣的選法。

  我大學的同學有很多是大安高工和台中高工的畢業生,有很多用功的同學,當然也有表現不錯的同學,但以我大學畢業的成績,很明顯可以感受到落差,大一更是他們最痛苦的一年,微積分如果不是老師手下留情,恐怕會被當掉一大票,更別說物理和工程數學,英文就更慘,但都有一個現象,很多人大二就開始報名補習班,準備考研究所,這是台灣最奇怪的地方,念研究所不是為了『想做研究』,而是因為社會的壓力,好像不唸研究所不行。加上研究所越來越好考,畢業的門檻又沒以往嚴謹,每年產出一堆跟大學專題差不多水準的碩士論文(我不是單指高職畢業後唸研究所的人,是指很多後段學校的研究所),難怪國家整體被引用的論文數少得可憐,連企業會覺得碩士沒有比大學畢業生好用,這真的符合教育部過去幾年大力宣導的『技職教育起飛』嗎?

  或許這些高分的學生進入技職體系,上述的現象會有『一點點』改善,為什麼我會這麼保守呢?之前跟同學聊天的瞭解,高職的教育也開始以『升學導向』為主,特別是排名在很前面的幾所學校,很多實習課被挪用來上升學考試要考的科目,甚至數學物理課都上得亂七八糟,少了這些實習課,畢業的學生進入業界真的就能馬上進入狀況嗎?更別說現在的企業在教育訓練做的有多爛,我待在學界比較久,我們實驗室coding訓練比較扎實點,至少目前畢業的學生在業界評價都不錯,但大學部的學弟妹畢業後,他們進入業界根本沒所謂的教育訓練,都是在try & error中學習,反正起薪低,工作效率差也無所謂,大不了試用期滿再換一批人,新人運氣好遇上和氣的主管,運氣不好遇上只會罵人的主管,這樣的工作環境難怪會有13跳。

  何為技職教育?完全配合廠商?還是配合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先前吵得沸沸揚揚的ECFA辯論會中,再加上最近很轟動的13跳事件,都環繞在一個關鍵字上:『產業升級』,我們喊產業升級已經多少年了,為什麼都沒有成功?原因很多,除了台灣的廠商短視近利這個主因外,不願投入資金做研發轉型也是原因,沒有所需的人才和缺乏強大的基礎工業也是原因,拿科技業來說(不好意思,我是科技人只敢對科技業做些許批評),請問晶圓代工廠、面板廠和DRAM廠商,廠房內的機台有多少是國產的嗎?在製程上及關鍵核心技術上握有多少專利?這些就是基礎工業薄弱的地方,基礎工業要強,數學、物理和化學就要強,現在這三個系已經不像過去是熱門科系了。如果要配合產業升級,技職教育難道就是看到很多人選高職,畢業後讓短視的台灣廠商用極低的薪資(22k?),繼續壓榨勞工嗎?富士康在大陸都調薪了,台灣的勞工已經幾年沒調薪(薪水根本是負成長),卻不敢罷工不敢爭取調薪,台灣的勞工不但試吃苦耐饒,還非常溫馴!

  其實我個人是反對把高等教育當成職業訓練所,但這跟社會的普世價值不太一樣,因此常會看到某些人力雜誌把學歷跟薪資綁在一起的比較,這根本就是荒謬。之前學測有個新聞,有學生到考場打混,甚至隨便寫寫就交卷,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志向在哪裡,覺得念大學一點意義也沒有,我看過很多人念了自己不喜歡的系,甚至是父母選的系,自己一點想法也沒有,反過來說,國中畢業生真的知道自己要唸什麼嗎?高職和高中最大的不同是,高職得提早選科,一旦選了之後即便考四技也沒有太多其他選擇(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我一個大學同學就是這樣,當年選了電子科,因此四技就理所當然唸電子系,但他很痛苦,他發現電子根本就不是他想要唸的東西,掙扎了好幾年終於畢業,最後當保險業務員,後來的工作他做得很快樂了,但他是普世價值的受害者!

  不過我不是否定技職教育,而是不該在國中升學時就分成高職和高中,高職的成立有時空背景,當初台灣大多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只要有點技術的高職畢業生就很符合產業的需求,未來呢?我以一個高中學長後來去日本唸專業學校為例,該專業學校授課的內容和業界是息息相關的,學校裡的許多音響、音控等設備,等級都跟業界用的差不多,加上許多實務的經驗,讓他畢業後進入業界馬上就能上手,但這類的專業學校通常是高中畢業後才去唸的,同樣的例子像是賣Wii賺大錢的任天堂,也有自己的專業學校,根據自己公司的需求,設立科系招收學生,成績優異者直接錄取進入任天堂,即便沒機會進入任天堂,還是許多遊戲公司搶著要,這才是成功的技職教育。台灣少子化後,許多升格後的私立大學或私立技術學院,其實可以考慮轉型,與業界合作變成專業學校(當然要看台灣的老闆似否有這個心了),我相信這樣的學校會招到比較多的學生。

  當私立的大學和技術學院轉型後取代高職的角色,高職就回歸一般的高中,成為專業學校或是高等教育(較優質的一般大學或科技大學)的準備學校,重點在發掘與培養學生的志向和所需的基礎能力,我相信很多人早就忘掉大半國小、國中或高中所學的東西,說真的這三個階段教的東西很多是填鴨式的垃圾,考完試就忘了,對我來說,國小應該是很快樂的沒有壓力的,學校只需培養他們國文、基礎數學(加減乘除等等)以及最重要的讀書樂趣即可,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愛讀書(台灣人畢業後很少讀書,這也是台灣傳統書及電子書產業慘澹的原因之一),其它的科目說真的沒那麼重要,當學生自己愛讀書時,還怕學的東西不夠多嗎?

  當有讀書的習慣後,國中的重點在邏輯與第二外語(也就是英文),邏輯在之後的學習非常重要,不單單只是理科會用到,所有的科目都會用到,雖然邏輯大多是透過數學或理化等科目在培養,但現在的教法太注重解題(因為有考試),很多學生會解題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解題,甚至沒思考過這問題背後的意義,這其實都沒達到訓練邏輯的目的。對於英文,我個人是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太早唸英文,英文沒學好就算了,就怕國文也沒學好,當然國中的英文教育方是要大大的改變,加強說跟聽,搭配國小就培養的讀書習慣,讀寫自然就會兼具到。

  高中要培養的基礎能力,除了跟志向有關的專業科目外,最重要的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我一路求學的過程中聽到太多太多『這個老師沒教,所以我不會』的說法了,國小或國中這樣說我還能接受,但到大學了還是常常聽到這種話我就很難認同了,一本原文書厚厚一千多頁,教授不可能每頁都上,大多是章節式地帶過重點,很多學生只把老師講過的東西當成寶,原文書連一頁都沒翻過,等到考題出來後,這樣的說法就滿天飛了。說真的我從國中開始就不愛上課,雖然沒翹課,但總是在課堂上弄自己的事情,寫小說看其他科目的書,但也因此我自我學習的能力一向不錯,大學上課用的原文書也至少自己唸完半本左右。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後,我相信不管是唸專業學校還是一般大學,都能夠有很好的表現。

  專業學校不用說,就是培養學生進入職場所需要的技能,那一般大學呢?培養學生挖掘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是什麼科系,這才是大學教育的重點,這能力即使後來不做學術研究(進入研究所),到業界,特別是重視研發的產業更是重要,有如此能力的人才有辦法產業升級。至於研究所只是用更嚴謹更有效率的方法在做研究,而且研究的問題大多是業界還用不到的新東西,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的原因,業界的需求千奇百怪,企業還是得自己訓練人才,或是跟某些學校特約合作培育人才,把訓練人才的工作推給學校,擺明就是想節省自己的企業成本,浪費社會成本。

  呼~說了一堆,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的,不過端午節嘛!就先到這裡結束,並祝大家端午節快樂,粽子別吃太多小心發胖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