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朋友邀請我參加一個Facebook上的活動,所以就趁這個活動,把我過去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再找回來吧!

  一早到學校後就開始改paper,拿著自己的paper看了兩天,手上的筆在paper上塗塗改改,說真的,老師說的那種能力,還真不是一夕之間就能養成的,paper上的塗改總覺得沒搔到癢處,明天拿給老師看,恐怕又是一片滿江紅,從選字開始、句型、段落的銜接到章節的順序,都是學問,像是選字,很多中文意思相似的單字,有的就適合放在A句子中,有的就適合放在B句子中,有時候放在A句子中沒錯,但讀起來語感不太順,有時候是語意不夠強烈,當然,有時候是太過強烈,常常一個句子為了一個動詞換了好幾個單字,有時候改到沒字可用時,乾脆請教在美國唸語言學校的朋友。受之前科技論文寫作老師的影響,他認為一篇客觀的論文裡不該出現I或we等主詞,常常寫到不知道用什麼當主詞,雖然我的指導教授認為不必這麼嚴格地避免使用I或we,但為了避免誤解,他不希望我太常使用虛主詞it,最後就變成我不知道用什麼主詞開頭,用什麼句型來寫。

  等到paper寫完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常常是在補足段落與段落的連接性,不知道是英文作文的關係,還是學術論文的關係,也可能是我對於我寫的東西太熟了,反而忽略了一些東西,因此指導教授常認為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接性不夠,會有換一段後就讀不懂得情況出現。或者是某個term,我覺得不需要解釋,讀者應該會知道是什麼意思,缺了解釋,段落之間的連接就斷掉了,偏偏paper又有張數的限制,解釋某個term不能用太長或太多的句子,往往就只有一句話,就那麼一句話常常想半天還擠不出來。更別說章節順序了,這篇paper的章節順序已經是第三版了,會不會有第四版呢?希望不要,章節順序一旦改變,很多句子要跟著修改,不然又出現銜接不起來的情況。

  中午開始改圖,然後下午一點去開暑假第一次DVB-H的weekly scrum,sprint backlog空空的,product backlog裡只有我硬擠出來的小東西,過去三年能夠這麼順利該有多好,程式都寫完了的感覺真好,meeting結束後繼續改paper,改到四點多總算是大致上修完,去找老師討論台灣軟體工程研討會註冊跟買紙的事宜,門外有個學生,原來是有學生接近21的邊緣,想找老師求情。跟在老師身邊多年,沒機會遇到這種情境,只聽說過老師有個外號(大家心知肚明就好,現在部落格上發言要小心一點),當學生說出『拜託』這兩個字時,老師臉上依舊帶著笑容,然後說出:『學生要被21不關我的事』,學生自知求情無望只好失望地離開。看到這場景,心中雖然有稍微替那位學生難過,但說實話,成分不多,他覺得自己的平時成績被打D太低了,他認為他上課很認真參與,但我對他的臉卻一點印象也沒有,18週的課程有2位助教和1位老師,每週都以1對1的方式幫學生看進度跟解決學生的問題,即便這學期學生真的很多,但能讓我完全沒印象的學生,連他的作品我都沒印象,課程的參與度恐怕很低吧!更別說他被當掉的主要原因是要求的project沒做完,平時成績根本不是重點。

  (以下消音)心中OS:老師是怎麼訓練自己,用笑笑的臉說出那句話?還是說...那是與生俱來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