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醒來,外面就下著雨,想想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需要去學校,也就發懶待在家哩,準備把《賈伯斯傳》最後的三分之一看完,厚達775頁,前半段很多事蹟我多少從別本書上已有所聞,但我有預感最後的三分之一肯定很精采,果然跟我預期的一樣非常精彩,早上桌上我用來畫重點的蠟筆大概還有四、五公分長吧!當我看到775頁時,蠟筆只剩下手上短短不到一公分,只能用拇指握著,任何有趣的、生動的或是讓我感受到啟發的,我通通畫下來。這本書從2009年開始收集資料、訪問及編寫,但賈伯斯自己始終沒看過,758頁上寫著賈伯斯對作者說的話:『很好,這樣看起來不會像是歌功頌德的欽定本。我現在暫時不會看,因為我不想被你氣死。也許我會等你寫好一年之後再來看──如果我還活著的話。』這也是讓我覺得為什麼這本書會如此生動,不過,我不打算現在寫下心得,也許,如果還有空能把這本書再翻過一次,重新再看一次我所畫下的重點,到時候再寫下心得。

  那今天要寫什麼?看書時,突然腦海中冒出前一陣子發生的一件事,那天下午我和老師待在16F的會議室,用我的筆電(MacBook Pro)外加一組鍵盤滑鼠,正在努力一起修改一篇paper,由於過幾天便是系上的專題競賽,老師的兩位專題生(同組)來找老師討論過幾天要報告的事宜,因此paper的修改被臨時打斷。學弟用他帶來的筆帶,先是秀了一段投影片,然後展示他們的專題成果,一個可以在Android上透過分享畫面進行會議討論的App;另外則是一個只需要兩個步驟,不管現在正在執行什麼App,都能翻譯畫面上任何一段文字。那時討論的重點是:他們競賽展示時應該是同時展示這兩個軟體?還是只選擇其中一個?因為競賽時每組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發表成果,如果同時展示兩種軟體,容易失焦,但在二者擇一時,學弟和老師就不太同調,學弟對後者(用來翻譯的App)的熱誠顯然高於前者,討論許久,老師那時轉過頭來說:『身為學長,你有什麼建議或看法?』我的回答倒是很乾脆,我認同只展示一種軟體,如果不考慮專題競賽,我會和學弟做同樣的選擇,我覺得翻譯軟體比較有趣,但如果是專題競賽,我會選前者,因為後者就功能上還不是那麼成熟,前者卻已經有些成績(中華電信的比賽中曾一度進入前50名),功能也較完善。

  突然,學弟迸出一個問題,讓老師有點難以回答:『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設計畫面,想辦法讓軟體更容易使用,但感覺老師們在評分的時候不是很重視這個?似乎比較重視功能?我看很多同學總是拼命地想加更多功能,但只有他們像傻瓜一樣,花很多時間在畫面上...』學弟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專題之前已經有一次的審查(主要是看進度),他從審查時老師所問的問題中有這種感受。老師則是以『每個老師都有一個比例的拿捏』來回答這問題,在學弟迸出這個問題前,我從投影片看的出來他們花了不少心思在『畫面的設計』上,而且心態上他確實有點不一樣,至少跟他修OOP實習課時不一樣(我擔任助教),我後來反問他:『你何必這麼在意專題競賽的結果?如果你真的認為這軟體這麼好,直接放上Android Market,不論是實質的金錢或是人氣,從市場證明自己的實力,不是更好?』由於他想在專題競賽得到好名次用來當作推甄研究所的加分,於是我就沒有再說太多東西了,但我還是被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設計的畫面留下印象,帶著非常想表現他們注重設計的想法,刻意又生澀的氣息,不完美,但我不討厭,像是還未蛻化的繭。

  我那時心裡有很多東西,不過礙於時間以及很多想法都是未經過整理的,我還是放在心裡,事實上他的問題,不但在很多學校適用,也適用在很多公司。我並沒參與到麥金塔的潮流,但我國二家裡出現第一台電腦時,那時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電腦都這麼醜?直到我高中時,宏碁曾經推出第一代渴望,那時候主機和螢幕特殊的造型讓我覺得,喔~總算有稍微有型的電腦出現了,但之後宏碁又沒有任何讓我感到意外的產品。一直到iMac及iBook的出現,心裡有不小的震撼,之後,我每次買電腦,我都是很膠著,每次都可以選到不錯的CPU、不錯的主機板、不錯的顯示卡和其他零件,但始終找不到讓我喜歡的機殼,可是還是得跟口袋裡的小朋友妥協,這情況持續到我大四要買筆電時依舊如此,除了iBook外只有Sony幾款筆電覺得漂亮,那時一家廠商(同樣有個碁字)似乎想走和Apple同樣的路線,在首次推出的三款筆電中,我終於看到了一點點設計,那次我跟小朋友再次妥協,選了那三款中的其中一款,帶著『蝴蝶飛舞』設計理念的外型,但奇怪的是,之後那家公司的外型設計突然走下坡了,而且是很明顯地走下坡,在推薦完帶著『書』設計理念的一款筆電後,我不再推薦那家廠商的任何筆電給我的朋友,事實上,那之後我不再推薦任何廠商的筆電給朋友(他們並不考慮Apple的東西,我自然也不會推薦)。

  隨著時間,我不知道是我的品味逐漸改變,還是Sony的產品不再吸引我,兩年前我要換筆電時(那隻蝴蝶現在還能飛,只是速度已經慢到讓人受不了),我就決定我要買MacBook Pro。我還記得第一次帶著MacBook Pro跟老師meeting時,老師看了一下說:『確實很漂亮!』接著問我:『你會因為外型決定買什麼產品嗎?』我當時很肯定地回答:『會!』老師似乎帶著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但話題沒有繼續,因為那時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討論。如果那時候老師真的問我為什麼?我會說,裝著同樣的Windows,用同樣的CPU (時脈可能不同,但感受不到),和少數不起眼的規格不同(螢幕尺寸、硬碟跟記憶體大小)外,我實在說不出來,為什麼這麼多廠商推出這麼產品,卻沒有什麼不同,我只好從外型下手,偏偏我又看不到喜歡的,最後我只好選擇MacBook Pro (我還有其他的原因,其中一個是我愛死那個觸控盤了)!可能有人就會說我是果迷或是教徒,事實上,我只擁有兩件Apple的產品,一個是陪伴我多年的第一代iPod Nano (一個至今仍然很漂亮的隨身聽),另一個就是MacBook Pro,我不知道這樣算果迷嗎?也許吧!之後還會多擁有兩件產品,iPhone跟iPad,但就目前來說,都還是未定之數。

  說不出差異的產品很多,前陣子,學弟拿著某電信公司的傳單,煩惱要買哪一款Android手機,那時候學弟也問我意見,我把傳單拿來一看,說真的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我很佩服那些手機評比網站,詳列出各家手機的規格,然後寫出許多評比文章,要是我肯定寫不出來,詳細的規格根本無法轉換成操作上的感覺,連最直覺的感官感受都體會不到。所以我就說,哪一款外型你喜歡就選哪一款吧,他們之間沒什麼差異!事實上,傳單裡各家手機沒有一款外型是我喜歡的。前幾天,一樣是下雨的天氣,我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就從學校走到台北車站,然後我在新光三越前的地下道入口看到某廠商平板電腦的廣告,找來的代言人是我很喜歡的相聲演出者,但廣告內容爛到不行,同樣是比較式的廣告,《Hi! I'm Mac. Hi!, I'm PC》系列廣告是那種會讓人發出會心一笑的格調,相較之下有趣太多了。在強調產品特色時,有記憶卡插槽,這個我認同,剩下的不知所云,開放的作業系統,除了開發者之外,我不知道開放的作業系統到底對一般消費者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

  說真的,我不願當外貿協會,那樣感覺好像很沒內涵,但無法從內涵找出差異時,我只好從外型下手,也許這可以給學弟當作參考答案:『外型始終重要,特別是一般消費者並沒有那麼內行,會知道不同技術的特別之處(即使是技術人員,也常常說不出所以然),但是,如果在設計上只是業餘的水準,除非有把握成為專家,不然還是專心把技術的能力磨練到專家的水準吧!畢竟你現在有的是技術專長,而不是設計。真正能激發出好的產品,是無間合作出來的,不用自己兼這麼多種身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