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而立之年,所做的第一個重要決定就是自己的工作,雖然還在期待能有去美商台灣謀智(Mozilla)面試的機會,不過透過各式管道的嘗試,似乎沒有下文,在現在的景氣情況下,拿到兩個頗優的offer,還是得做出決定,畢竟其中一家公司已經等了近三個禮拜了。我想就稍微讓自己試著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評估這兩家公司吧!說來也算是有緣吧!含先前研發替代役的求職,我一共投了六家公司,參加了其中四家公司的面試,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稱通通是G開頭的。 

面試經驗

  第一家公司這裡就暫稱作是G1吧,是之前找研發替代役時面試的遊戲公司,老實說這也是我這四家公司裡最想進去的,或者應該更嚴謹地說,那個部門是我想進去的,因為該部門的性質和主管的特質,讓我覺得在該部門應該能有所發揮,而且公司的產業別一直是我想進去的領域,離家又近(中和),當初因為無法確定journal paper何時會通過,所以沒能拿到offer,但主管也表示畢業後歡迎加入。突然取得免役資格,反而遇上該公司最近的人事凍結,雖然其他部門仍有職缺,但考量其工作內容,我就沒有再投履歷了。

  第二家公司在台北中山區的純軟體公司,一樣就以代號G2代表,是得知免役後,開始找工作之際,參加學長舉辦的一個座談會,在會中與該公司的主管互留資料所得到的面試機會,也是我畢業後的第一場正式面試,主管態度相當熱情,工作內容也蠻有趣,不過該公司在外面的名聲也很特別,在得到offer後,我詢問幾位業界的學長和同學,給的答覆都比較偏向保留的評價。後來因為曾在該公司工作過的同學一通電話給內部高層主管,我又去該公司做了第二次面試,跟該事業處的處長簡介我過去的專案經驗,處長給我的感覺是他是一位『專業人』,這一點對我來說,有加分效果,雖然不是每一位都是如此,但遇上非專業人,要討論技術性議題時,總是很麻煩。在綜合考量幾位學長和同學的答覆都是以過去的經驗或是從外面看裡面的角度所提出的,以及自己面試時所得到的資訊,我給予蠻正面的評價。

  第三家公司G3在汐止,在該領域算是頗大的領導品牌(這是那位人資堅稱的說法,他們是一家品牌公司,不是硬體公司),之所以有機會面試,是在該公司擔任主管的學長,透露有職缺的消息給老師,再轉到我這邊。這也是我覺得最累的一場面試(學長也辛苦了),早上六點多出門,回到家已經下午快三點了。筆試二個多小時,其中包含多益模擬測驗(這幾年沒什麼準備英文測驗,只有看paper和寫paper,不過英文還是有進步,先前補托福時有考過幾次,但這是第一次考超過800)。面試的主管當然就是兩位學長,由於都是同實驗室畢業的,討論的內容都比較實際一點,包含:實際年終獎金的情況(很少低於6個月)、工作的內容和情況、該職缺是否能有讓我發揮的空間都明白告訴我,由於該職缺已經先給了一位在我之前應徵的人,在該人已答覆要任職後,我也就沒拿到這家公司的offer

  第四家公司G4,是目前很熱門的產業別,公司名稱就直接出現『雲端』兩個字,是我得知免役後回學校跟指導老師告知此事,其他老師在得知此事後轉給我的面試機會,老實說,這家公司即使在面試後,我還是覺得是一家很神祕的公司,特別是面試中在介紹公司時,對於資金來源的說法是『某集團』的用詞我感到納悶,可能是因為這家是剛起步的公司(startup company),不想去碰觸敏感的議題吧!原本要面試我的是研發長,不過在面試的前一天臨時要出差,所以改成兩位經理跟我面談,雖然他們對我的評價不錯,也給我offer,工作內容也頗有趣,但就是有幾份神祕感。後來研發長打電話給我時,除了告訴我待遇外(G2相同),也明白告訴我,除了考量公司環境(內湖科學園區)、工作內容外,也要考量startup 公司的風險以及我自己的職涯規劃,以面試2個多小時和1x分鐘的電話內容相比,我倒覺得沒機會跟研發長實際面對面的面談有點可惜。去這家公司是一場賭博,在startup公司尚未真正成功前加入,當成功時成就和收益相對於已經進入穩定期的公司來說高出很多,但風險就是這家公司可能之後就消失了,特別是目前雲端的競爭對手很多(1),雖然說第一份工作不見得是畢生的工作,但找第二份工作時,第一份工作的公司已經消失也不見得是好事情。

分析與評估

  要在取得的兩個offer中做評估,我想就試試過去所學用來評估軟體架構的ATAM (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方法來分析看看吧!首先,先建立評估準則(criteria),接著根據該準則在我內心的優先順序給定一個比重,然後在每項準則以自己的看法打1~5分不等的分數,最後乘上比重加總,看能不能得到一個較客觀的評估:

  1. 待遇

  雖然很多人都說待遇很重要,但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反而覺得待遇重要歸重要,但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如下面各項),待遇只是用來評估一家公司的氣度。另外,在開始找工作前,我曾拜訪過我的舅舅和舅媽,兩位都是從科技產業退休的經理,雖然這種說法有點不太禮貌,但舅舅的意思是第一份工作有點像是在騎驢找馬。雖然如此,第一份工作的待遇多少也會影響之後其他工作待遇的協商,因此把分數比重設為1,以這兩個offer來說,待遇是一樣的(以數字來說,是兩個一樣的數字所組成),所以沒差。

  2. 工作環境

  第一份工作不一定是畢生的工作,但做不滿一年確實也不太好,所以工作環境還是蠻重要的,工作環境我再分成下面幾個子項目:

  2.a 對軟體工程的態度 有人可能覺得我總共不過只投了六家公司,真正面試的只有四家公司會不會少了點?其實這跟我過去從各種管道聽到的硬體公司對軟體工程的態度有關,所以在找工作時我刻意避開硬體產業,至於是什麼消息呢?例如:一個檔案有幾千行甚至上萬行程式碼,我真的懷疑這樣的程式碼怎麼會有品質(2)?更別說親耳聽見某h公司的軟體工程部經理,把軟體品質用股價來衡量,那時候股價破千,現在不到四百,意思是說軟體品質剩下三分之一嗎?之所以考慮對軟體工程的態度,自己算是軟體工程背景出身的學生,遇到不重視軟體工程的產業自然也就不舒服,雖然純軟體產業也不見得真的重視,但普遍來說硬體產業比較不重視,或許是我以偏概全的想法,所以比重設為2,以目前面試過程中的了解,G2分數稍微高一點。

  2.b 第一印象 老實說第一印象是很主觀的印象,但卻也是一個很容易影響工作心情的一項指標,由於很難客觀給分,比重設為1,在這一個項目中,帶有神祕感的G4分數比較不理想。

  2.c 位置 在面試前,我曾買了《來自程式的試鍊:專為程式開發人員所寫的技術面試完全攻略》來看,裡面也把公司的位置列入考量的要素中,不過那是因為美國很大,從東岸到西岸環境差很多,物價也差很多。以我來說,這兩家公都在台北(中山區和內湖區),只差在需幾點起床?以什麼方式通勤?要通勤多久?比重設為1。以面試的經驗,G2稍微方便一點。

  2.d 主管 主管分成直屬主管和高層主管,主管是專業人士有加分,這會影響在公司中,自身能力是否完全發揮,所以比重設為4,由於錯過和G4的高層主管面試的經驗,但就直屬主管的分數上G2比G4要好一些,在高層主管部分,G2有直接面談經驗,分數也較好一些。

  2.e 人際關係培養 以這次找工作的經驗發現,過去人際關係的培養幫了我很大的忙,即使我人力公司上的履歷沒有開放,人際關係也幫我帶來不少面試機會,所以開始工作後,人際關係的培養依舊重要,因此比重設為4。以公司的規模和名氣來說,G2較G4有優勢,對外接觸的類型兩者應該差不多,整體來說G2分數較高一點。

  2.f 未來成長 指導教授曾說過,找工作最難的就是看準該公司未來的成長,事實上除非是預言大師,不然誰都很難說準哪家公司未來的成長,我也沒這能力,所以這一項比重只設為2。以目前來看G2是一家進入穩定期的公司,G4是剛起步的公司,成長力道G4比較佔優勢。

  2.g 升遷管道 自己喜歡寫程式,但我也知道以我的學歷,公司不會希望我一直擔任基層工程師,加上過去的專案管理經驗,也想過工作後願意當任管理職,所以升遷管道會是一項考量,不過比重在我心中沒那麼高就是了,畢竟這還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碰巧的是這兩家公司在面試時都主動詢問我擔任主管的意願,我想就分數上是相同的。

  3. 工作內容

  曾有學長建議我別在面試時說:我是想來學東西的。也曾有位學長說:以我的學歷,不管主管問我什麼技術,我都要回答很熟悉。我想這跟台灣產業對於培養自己所需人才的態度有關。撇開這個不談,以目前的趨勢來說,小的從跨語言整合開始,到跨平台整合,甚至大到跨領域整合,我實在很難想像在全球,有哪間學校可以培養出這種一畢業什麼技術都專精的人?

  即便是我,我都有擅長的語言和比較不熟的語言,但我有信心在一個禮拜裡,抓到一種從沒碰過的語言大概的神韻(拜託別說語法這種東西,是指語言背後的精神),一個月內可以抓到該語言所搭配的framework的大致樣貌,開發軟體是沒問題,但對該framework要熟悉到能開發出有品質的軟體,大概需要三、四個月使用該framework的經驗。所以我面試時,還是直接地說出自己擅長的東西,以及想學新東西的想法,主要是看該公司對於『培育人才』與『說實話』的看法,還好我面試的幾家公司在這方面都給我相當不錯的答覆。

  不過我也承認,公司是付薪水請我去上班,還是要有貢獻的,所以避免進公司後毫無貢獻的空窗期太長,我還是得平衡貢獻和學習的比重,所以衡量幾項準則:

  3.a 使用技術 使用的技術若是我擅長的,那我可以大幅縮短無貢獻的空窗期,甚至我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某些工作,有多餘的時間學習新技術,而不會影響到工作進度,但這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在我內心的比重大概就只有2。以面試所知的工作內容,G2的分數較高,使用我較擅長的Java,G4大多使用JavaScript,我雖然會寫而且寫得還算不錯,但JavaScript不算是我喜愛的語言之一。

  3.b 挑戰性 挑戰性牽扯到我能學到什麼新東西,以及對我未來職涯規劃的幫助有多大,特別是念博班的這六年,我參與的專案通通都跟我的研究領域無關,算是我非常不熟悉的東西,但我都經歷過而且把專案帶得還算不錯,我也因此樂於接受新挑戰,因為從中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比重設為4。在G2,我的工作內容有別於過去該公司從外部接回來的專案,算是全新開始的一個新專案,開發未來公司所需的framework,所以挑戰性不小,這也是我稍微將幾位學長同學對G2的評價稍微打折的原因。在G4,大多數的技術我都是全新嘗試,就這點來說,G4的挑戰性最高。

  雖然實際有拿到offer的只有G2和G4,但我想製表時,把G1和G3都納入其實也沒什麼關係,從總分(滿分115)來看,沒機會進入G1真的是可惜了,G2次之,較G4高一點,此順序跟我在分析之前得到的整體感覺相近(或是這也是因為我的整體感覺才會有這分數),所以,如果到期限前,如果還是沒有Mozilla的面試機會,應該會去G2吧!

ATAM  

註1:在公有雲方面,有國際知名的Google、Amazon EC2和微軟的Azure,在私有雲(目前該公司主打的項目)上,國內的對手就不少,像是華碩、廣達、台達電等等,還有原本做儲存裝置的廠商也準備投入這領域。

註2:以我自己寫的Comic Surfer來說,最大的檔案才211行程式碼(不含註解),或許Comic Surfer太小只能算是玩具,那以過去我參與的WiMAX專案,總行數超過18萬行,總計畫的部分也超過3萬行,但我都敢說總計畫的部分沒有一個檔案超過一千行,我只要看到超過這門檻的程式我都會不斷地念學弟妹,念到他們改善為止。程式碼行數或許不能算是一個客觀評估程式品質的標準,因為也有不少有名的軟體(Linux)都有這種上千行程式的檔案,但Linux程式碼品質的評價恐怕見仁見智了,也不少人抱怨Linux的程式碼品質不好。別的不說,要修改這麼大的檔案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註3:當初並未談到待遇,但以過去曾有同學去面試過的經驗,和學弟實際的薪資,以遊戲產業的行情計算。

註4:即便是同家公司,不同事業處或部門,對軟體工程的態度也不一樣,這分數僅針對我面試的部門,不是針對整家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