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所以對過年似乎越來越沒感覺了,反倒是春節(寒假)這個檔期,電視上的遊戲廣告打得特別凶,但看來看去,總覺得遊戲的類型越來越貧瘠,是現在的小朋友喜歡的遊戲和我這老人不一樣了嗎?此外,內容總是離不開三國或武俠,是市場使然?還是沒有其他內容?

  趁著春節家族活動剩下的零碎空檔,把《來自新世界》的動畫又重頭看完一遍,動畫是一種內容的表現形式,就如同《來自新世界》是拿到2008年日本SF大賞,然後再創作成動畫。在日本(其實歐美也是如此),內容不一定都是先從小說這種形式出發,可能先是連載漫畫開始,然後以再創作的方式,有小說或動畫,甚至是遊戲、周邊商品到拍成真人電影(這幾年越來越多好萊塢電影是日本動漫或遊戲的再創作),也可能是直接從遊戲出發,然後再創作出其他形式的作品,這樣的環境,讓內容的創作機會最大化,最大化是指類型能更多元,有了量也自然就能提升質,總覺得和上一段描述的反差很大。

  幾年前,在國際書展看過一台國內廠商開發的電子書,老實說我不怎麼在意規格(翻頁頓頓的,解析度也很糟),但我翻來翻去似乎只有內建的幾部名著小說,書城呢?問問服務人員得到的答案是:還沒有,我相信現在這問題的答案會是『有』了,但有多少書,書的品質如何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也許是閱讀習慣讓市場如此,又或者是市場無法提供讀者想要的內容,這又變成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後來買了iPhone,在承辦人員的推薦下,去了該電信業者的電子書城,大概半小時不到吧!那個App就沒再開啟過了,體驗不是很理想,書目也冷冷清清,不知道2年多過去是否有比較好一點?

  自從電視卡故障後,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不怎麼看電視節目,只有周末吃飯的時候(平時吃飯也都在電腦前看動畫)陪著父母看電視,但長期觀察下來,家裡常看的幾個頻道都環繞在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TLC、幾個日本台(國興、緯來日本台)、體育台和電影台,國內的頻道都不在清單上,完全不合我們家的胃口,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類型趨於單調,或許又是市場使然,只是我們家的胃口和大眾胃口不同吧。但我不明白的是,是什麼原因讓有這麼多電視台的環境,卻會讓節目趨於單調的類型?

  在數位內容喊了這麼多年,對創作者而言環境是否真的變好了,我覺得數位內容的時代,創作者遠比平台或出版社重要,創造有利於創作者的環境才能讓更多的內容浮現,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數位只是紙本以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過去,創作者只能投稿以求出版社的青睞,畢竟紙本出版的成本太高了,但在數位內容的現在,平台營運固然要成本,但在眾多作品平攤之下的成本卻低很多,平台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也該調整一下。

  說真的,我認為台灣並不缺創作者,只是有創意的不一定有錢賠,有錢的不一定願意賠錢投資這個產業,這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能期待較富裕的那一方把投資數位內容當成一種社會責任嗎(笑)?期待哪天台灣也能有蓬勃的數位內容產業。

  後記:看了一下日本SF大賞的得獎作品列表,沒想到我喜歡的幾部SF作品都在其中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