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早以前就在博客來的網站上看到,
礙於手頭資金一直到最近才購入,
這是一本很值得我們看的書,
不久之前科技產業以百萬年薪吸引不少莘莘學子不顧自個的興趣念了相關科系,
而這批可憐人等到畢業時才發現:百萬年薪是建築在如雲霄飛車般的股票上。
北歐最近才慢慢被我們注意到,
除了Nokia這手機大廠之外,
最先讓我注意到的是IKEA...瑞典相當有設計感的『平價』家居店,
還有什麼呢?
書中的前言讓我感到困惑的,
大概就是北歐幾個國家幾乎都是四萬美金的GDP吧!
換算台幣,
幾乎每個(因為GDP是平均值)都是年薪132萬台幣(1:33換算)...雖然GDP應該翻成國民生產毛額但是很接近了,
那會是怎麼樣的生活方式呢?
北歐幾乎沒有什麼重工業、製造業,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生活水準呢?

書中作者用相當多面向比較台灣與北歐的不同之處,
言詞之中看得出來,
作者似乎還有很多話(抱負)想說,
不過也許台灣目前的大環境或是書的篇幅關係,
作者大多以比較來取代自己的看法。

瑞典最大的輸出產業是設計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設計,舉凡設計都輸出,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瑞典人工作到下午三四點就可以下班,
把生活融入設計的瑞典人,
即使不在辦公室裡,
下班後的生活也可以激發設計的創意,
既然如此,
三、四點下班何樂不為呢?

台灣呢?書中有一段話很生動,
某位與作者和作的設計公司老闆來台灣曾接受訪問,
記者問到:你對台北市的變化有什麼感想?
他回答:這是我所看過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城市(優點),只是好像『建築師彼此不習慣交談』,
這和我之前的某篇文章(談論911後紐約世貿中心重建設計案)看法一致,
台北市,或許應該說整個台灣,
充滿著彼此不協調的大樓。

好消息是台灣正在進步中,
只是像是五頭馬車沒有大方向,
其實作者有點像樊谷,
目前台灣社會能接受的美感還不足以推動設計產業,
有趣的書中有段經歷我也曾經遇到過:
作者的弟弟說他去買電腦機殼,
走了幾家店,
看到的都是一堆花花錄錄的款式,
有的還有七彩霓虹燈跟跑馬燈,
連一個比較簡單樸實的樣式都找不到。
我就真實遇到同樣的問題,
大一買電腦時,
光是機殼我就找了好久才看到一個我覺得樸素的產品,
從那時候起,
機殼、螢幕、各式各樣能看到的東西,
花俏但不美的東西越來越多,
但...至少表示台灣的廠商有努力在做設計。

台灣缺什麼呢?一個大方向和一個『好的官商勾結』,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
大學設計系的畢業展像是在燒錢比校名比噱頭,
效果卻有限,
既然如此,
何不學學瑞典,
由國家統一舉辦全國設計展,
只要是大學設計系畢業的學生通通參加這個展,
這樣的競爭更加激烈,
頒出的獎項不是更有價值嗎?
這就是一個好的官商勾結!

再回到剛剛建築的例子,
如果說任何建商想在台北蓋新大樓,
也許台北市政府都市規劃局需要審查所有的設計圖...板橋最近也很需要,許多怪大樓正在興建中Orz
或是提供一個平台,
讓建築師能夠溝通並建構一個有格調的台北市,
而不是一棟單獨看很漂亮,
整體看卻沒格調的建築了。

一個大方向,
我先前有提過類似的想法:台灣是該拋棄加工生產了,
Apple沒有自己的工廠,
但是它賣出的iPod佔全球mp3播放器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佔有率,
因為Apple賣的是設計,
不論是Notebook、iPhone還是其它商品,
沒有一項是Apple自己生產的,
既然如此,
台灣為什麼不走向許多先知都在呼籲的設計呢?
任何加工生產的東西就移去大陸或是薪資更低的國家吧!
甚至,
我任何根本就可以直接拋售,
增加企業的資本並全力投入設計研發。

很有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從不同面向點出許多台灣和北歐不同之處,
教育、兩性觀念、價值觀等等,
我們不需要什麼都學,
但我們可以參考、學習和比較,
找出適合台灣的新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