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覺前,朋友問我:政府會不會出動鎮暴警察?我當時的回答是:我覺得不會。一早打開報紙,好吧!我想我得改口:我希望不會對於整個運動演變成流血事件,我感到很難過,也很遺憾,就情感上我認同Facebook大多數的留言,他們即使攻佔行政院,依然是沒有持危險武器的民眾,不需要動用鎮暴警察;但就法理上,我若是在那個位置,我也許也會做出相同的決定。這和我認為攻佔政府機構所代表的象徵意義有關(沒有考試院和監察院,是因為我始終認為這兩院不該被獨立分出來),讀者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

  1. 立法院:如前文所述,是推倒代議制度。
  2. 行政院或總統府:推翻政府或革命。
  3. 司法院:推翻法治。

  有這麼誇張嗎?革命,沒錯,任何戰爭最終的目標都是佔領行政院或總統府(內閣制國家,議會可能就代表很多意義),但革命有兩個意義,成功叫做革命,失敗叫做叛亂,所以我才說我可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有人會說:那些學生是要宣洩訴求,不是要革命。很抱歉,我不知道這些人佔領行政院後會不會改變訴求,例如:成立X共和國(老實說,如果真改口,我還會考慮一下要付出的覺悟,說不定我會參加XD)。從多數的留言可知,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有瑕疵或過當,這是該譴責的,我也認為政府應該開始調查執行過程中的所有缺失並懲處缺失的員警

  即便我剛剛說我可能參加成立X共和國的運動,但我都會考慮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在思考後並做出覺悟後才會行動。Facebook上有一段留言,我覺得說得很好,大意大概是如此:公民不服從運動不該因為是違法的就否定他們的訴求,執行公民不服從的人最後還是要受法律懲罰,所有執行公民不服從的民眾,本來就要知道、且願意在事情結束過後接受相關法律的懲罰。從目前的消息得知,攻佔行政院的魏揚願意承擔法律責任,這一點我欽佩他。事實上我也認為公民運動在做任何決定時,要有一定的覺悟,沒有覺悟又如何讓大眾認真看待所提出的訴求。也希望這時候仍在參與運動的人思考一下,你是否已經做好覺悟?

  不過,網路上也開始有其他意見出現,例如一位朋友說:警察狂打手無寸鐵的學生!這種事在自由、民主的美國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帶頭的幾個一靠近行政院就會被當場擊斃了⋯,也有人說:才200名學生就能攻佔行政院,也太容易了吧?我不住在美國,我不清楚會不會真的擊斃群眾,但如果在一開始還未攻佔前,就對空鳴槍,不知道會不會就能守住行政院(應該會被罵得很慘)?

  我覺得這也是在立院的兩位運動領袖,不希望學生到行政院,因為象徵的意義不同,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不同,我雖然不認同攻佔立法院,但我不否定他們的訴求,也認為此二人雖無法完全控制全場,但還是有一定的理性想和平收場。希望整個事件能趕快落幕,並用合法的方式反映訴求。可能有人覺得我多慮了,但從Facebook上訊息的比例已經不再一面倒,言論也越來越激烈,我擔心最壞的情況可能是支持群眾和反對群眾在立院發生衝突。

  ps. CNN的iReport - Share your story, discuss the issues with CNN.com是CNN讓民眾投稿的論壇,引用前請注意,別把iReport的新聞當成CNN官方發出的新聞。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下來,Facebook上文章瘋狂的轟炸,很高興有這麼多人開始關心政治了(希望別是一頭熱),在讀完正反面的文章後,很奇怪,腦中閃過的是《銀河英雄傳說》、《驚爆13天》及《恐懼的總和》等動畫或電影的情節,美蘇的對立所產生的恐懼換成台灣與中國的對立所產生的恐懼,服貿協議或是其他的談判,就像是在巴爾的摩引爆的髒彈,每次都將雙方(好吧~或許是我們單方)推到恐懼的極限。

  以目前的態勢,我認為由行政院或國民黨團將服貿協議從二讀退回到程序委員會,注意,不是撤回或否決服貿協議,對於民眾所憂慮的,再次進行更全面的公聽會與說明會,並照議事規則將流程走完,這是一個需要高度領導智慧的抉擇,雖然撤回國與國協議不是沒有過(美韓曾發生過),但畢竟不是常態,即使要退回,也應該是由立院審議後退回,行政院直接撤回服貿確實有傷威信。如果擔心國民黨在立院的多數會讓服貿輕易過關,我只能說國民黨的多數至少是人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多數,想要讓新的民意出聲,有其他合法的方法。

  以這次的爭議來說,立院的朝野雙方處理上都有瑕疵,這些瑕疵引爆了最一開始的爭議。過去我也參與過公民運動,但即使是如此,我對於公民運動還是有自己的底限,這底限是要求自己的,並不是要求別人,可以遊行、包圍立院,然而這次佔領議會已超越我的底限,有人問:有差這麼多嗎?對我來說,佔領議會是一種推倒代議制度的象徵,我擔心的是,之後,不滿意執政者的政策,只要能號召一定的群眾佔領議會,就能迫使執政者退步?或是政策的支持者也去佔領議會,大打一架來結束爭議?這會不會太小題大作?如果我們在討論服貿協議都是以最壞打算或是接近陰謀論的方式在討論對方可能做的各式行為,這樣的恐懼難道不會出現在朝野間的不信任上?

  我剛說我參與過公民運動,但參與後覺得很空虛,如果每次都要用公民運動來解決問題,這個國家似乎出了問題,所以之後每當遇見社會爭議後,都會在看完正反意見後,發言也都特別小心,即便要出席公民運動也要思考再三。因為我發現公民運動到後期都常常走樣,在一開始,都會有訴求,但人開始聚集後,容易讓發起人有了誤會:我的訴求能代表全民。代表全民也許是真的,也可能單純只是一個誤會,這之中最大的問題是在於這些聲音的強弱沒有法律上的依據(選舉、公投才有法律上的效力,民調沒有)。

  走樣大致上會有幾個徵兆:(1) 只接受有前提的對談或對話,而且常常前提就是原先的目標訴求;(2) 忽視其他聲音,對於別人的解說只要和訴求不合,就當作沒看見(或用言語相互攻擊);(3) 提出體制外的要求。我其實不懂有前提的對談有什麼意義,如果答應了前提,還需要談什麼?其實現在除了檯面上的聲音,仔細看Facebook發言下的討論,也可以看到反面意見的抒發,有時候看到有人用『洗腦』這個字眼去攻擊別人,我就很不高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張,用洗腦很污辱對方。下午的記者會中學生提出公民憲政會議,這會議要根據什麼法源召開?會議成員又該如何選出?難道不能提釋憲案?再說,如果要求召開國民大會都比公民憲政會議來的有法源依據。

  有人說,政府都已經先違法了,又何必在乎行動的合法性?也有人說這是非常時期,只好用非常手段。難道我們只能用違法來對付違法?也有人說我太理想主義了,說真的,如果我們奮鬥只是為了解決當下一個問題,而不是為了制度和理想,那目標也太渺小了吧!以目前的情況,合法的手段還是有的,例如:(1) 如果,現在這股走上街頭的主張真的是主流民意,可以在各地以聯署罷免立委的方式要求區域立委在審查中否決此協議,聯署的門檻並不高,通過門檻後給立委的壓力其實不小;(2) 公投,下午學生的記者會認為馬總統搞錯訴求,其實馬總統不是搞錯訴求,而且站在支持服貿協議的立場(政府的立場),所能做的讓步(逐條審查),現在可以說是支持和反對的僵持,最好的做法是透過公投再次決定這議題的最大民意;(3) 或是以聯署罷免要求立委倒閣;(4) 由公民提出釋憲案。這些都是合法可以嘗試的方案,當這些方案都無法達成目的,再來說非常時期!

  一開始說到《銀河英雄傳說》,正好有人在Facebook中提到楊威利的名言:『政治的腐敗並不是指政治家收取賄賂之事,那是個人的腐敗而已。政治家收取賄賂,卻沒有人能加以批判,這就是政治腐敗。』正巧最近我在重看《銀河英雄傳說》,說真的,不論他所信仰的民主制度如何因為不合適的人而腐敗,他願意為他的理想而死(被召回、被綁架、在被綁架時差點被暗殺),也不願意破壞整個制度。在他的心中有一把他認為不能超越的界線,超過了,即使是自己認為的正義都會變成暴力。就這點,有人(動畫中的角色)認為他很笨,但我認為是真英雄。

  最新消息好像有部分學生轉向行政院,開始朝我擔心的事態發展了...我很高興周遭的朋友不論是支持或反對服貿協議,討論過程中都不至於口出惡言或羞辱對方,但Facebook上的留言卻也呈現出我擔心的問題,活動成員太雜,很多人的言論太過極端,失控的風險會越來越高。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件事真的來的很突然,禮拜二下午,寫測試寫到一半,Teddy學長用Facebook問我:『方便禮拜四回北科給資工系的學弟妹給個talk嗎?』我眨了好幾次眼,有沒有看錯啊?但這麼突然,我臨時想不到要說什麼?Teddy說什麼都可以,或是我把去年C.C. Agile的投影片拿來出來講,後來想想,連回系網頁,看到上禮拜的題目是關於Scrum,但我想學生可能會有興趣想瞭解是否真的有業界願意使用Scrum開發軟體,所以我在問過處長是否能公出後就答覆Teddy能回去。答應是答應了,但自己也當過學生坐在台下過,2個晚上內要生出一份有點內容,不會太艱深,又有點有趣,確實是有點挑戰,平時熬夜是看動畫看太晚,沒想到連熬了兩個晚上準備投影片。

  要說滿意,其實還不算太滿意,早上到公司的公車上臨時想到些點子,於是又改了幾頁,並加上一些我偷偷改編的漫畫,希望能讓台下的學生精神變好些。

圖片1

圖片2

  但時間用完了,只能上陣了。兩點多,團隊還在進行polish (團隊提升軟體品質的一個流程),雖然不好意思,還是先離開公司準備回母校,比預期的時間早到很多,但偏偏幾位老師都不在,沒地方去只好在大樓各樓層間到處晃,差不多三點多,終於找到謝老師,跟謝老師小聊一下,就到B4的演講廳,很意外,沒有學生帶Notebook,想當年我都是帶著Notebook在寫程式沒在聽演講說,這樣讓我壓力更大了。整體來說,時間控制得還不錯,在預定的50分鐘內講完(有一張關於duplicated code trend的投影片不小心被我跳過了),這應該要多虧在學校這多年的訓練。一個talk好或不好,也許可以從台下的反應和會後的問答得知,過程中埋的幾個梗有讓台下的學生笑,算是有達到目的了,另外,talk結束後被問了六、七個問題,我想應該算是成功的talk吧!通常這種talk結束後都是一片死寂,沒人問問題還要老師點名。

  talk結束後,有個學生在我整理Notebook時來問我,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公司不願意用Scrum或其他Agile方法呢?這是大哉問啊!但只能說都是人為,有些人不是不能為,而是不願為,這時很難去改變那些人的想法了。收拾完東西,到樓上找自己的指導教授聊天,順便把處長希望我帶達的訊息給帶到,處長希望能和北科資工系有更深入的產學交流,例如某些課程希望有能了解一些業界實務經驗,處長覺得可以由我們部門出人到學校給學生上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自己還在學校當助教時,一些跟紀律有關的事說到嘴破,有時候學生也不當回事,如果由業界來說,他們可能會比較當回事,畢竟,這和他們以後就業有大關係,老師也說同樣的經,總會覺得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唸經XD

  回到家看到網路上一篇新聞,老實說我覺得那是句蠢話,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人家投Google而不是你的公司?為什麼Google能慧眼識英才?薪水不是爭才的唯一條件。像這樣直接和學校進行交流,我覺得才是正途,我覺得我們北科資工系的課程在軟體工程上的訓練很扎實,但如果去了視軟體工程為無物的公司,那只是浪費了人才,常常聽到一些公司抱怨沒人才,我只能說人才有很多,只看有沒有那慧眼和環境,能讓這些人才發揮。

  ps. 今天的投影片可以到這裡看。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可能選舉快到了,一些政治人物和許多民眾開始檢討討論起低薪,或是某些公司批評現在的畢業生是草莓族(草莓族明明就不是從現在才有的名詞,早在四、五零年代就出現了)。最近,部門幾位資深工程師因生涯考量離職,要幫忙面試應徵的工程師,我不接觸薪水的討論,但根據學長、同學和學弟妹的薪情回報,我看到的是Mismatch,也可以說雙方都只看到其中的一面。

  今天和技術主管及另一位同事一起面試一位本科碩士,而且有二年半的軟體開發工作經驗,我只問了三個問題就問不下去了,感覺再問下去就像是我在扮黑臉,我看了一下104上我們部門開出的職缺是『資深軟體工程師』,我想要求具備單元測試物件導向設計幾個簡單的Design pattern應該不算高標吧?不過今天這位沒聽過單元測試,連一個Design pattern的名字都記不起來,MVC的關係搞錯。沒聽過單元測試我想這應該算是學校沒有教好,他如果是其他科系的畢業生,我不會這樣說,偏偏他是本科生。Design pattern或MVC學校可能沒教,但開發了這麼多年的軟體,都不會好奇別人的Framework是如何設計?如果有那麼一點好奇心,我想都應該聽過一些簡單的Design pattern。就上述的觀點,確實有些學校沒做好把關,讓不適合的人頂著本科生的學歷畢業

  在面試之前,主管有請我詢問同研究室畢業的學長、同學或學弟妹有沒有要轉職,或是要找工作,因為這樣我推薦了一位學妹進到我們的部門中,表現非常良好。但很可惜的是職缺開出來的時機點不理想,很多優質剛畢業的學弟妹剛找到工作,有些還是研發替代役跑不掉,幾次聚餐中聊到他們的工作環境,一聽傻眼,那些環境簡直浪費他們的優質能力,沒用版控(這年代還有公司開發軟體沒用版控),不寫單元測試,寫Java像寫C。這樣的公司,薪水想當然爾不會好到哪去,聽到都想把他們挖走,不過有些人考慮到工作還不到半年,或是被替代役規定綁住,無法挖他們真的是很可惜。就上述的觀察,確實有不少千里馬遇不上伯樂,領著和能力不相稱的薪資

  面試前幾天,產品經理曾和我討論過,如果真的找不到資深或是能力足夠的人加入團隊,他其實願意培養junior工程師(不過薪水應該不會以資深計吧),他覺得我念博班期間擔任助教多年,應該能勝任培養junior工程師的任務,我也很老實跟他說,只要新進人員有高度的學習意願,我還算喜歡教學(我當助教時其實還小有名氣,有小刀之稱)。但面試者也要能表現出高度的學習意願才行,下面是我節錄104上的徵才資訊,就資深軟體工程師來說我覺得還算ok,其實就算沒有符合全部項目我也ok,但以我自己來說,如果下面的資訊裡有我沒看過或沒聽過的字眼,我一定都會去找相關資料看一下,就算沒有要應徵也是一樣。所以當主管問對方是否聽過敏捷軟體開發,他直接回答沒有(看來Teddy學長的課程,市場還是很大的),我就懷疑面試者的學習意願有多高了,他如果有去搜尋敏捷軟體開發,我想應該都會找到單元測試等資訊。

專業需求:
* 具備敏捷軟體開發團隊所需要之協作開發、測試能力及溝通技巧。
* 具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之能力。我們目前使用的程式語言有: C++, Java, Objective-C, Python. 至少要熟悉其中兩種)
* 至少1.5年的實際iOS App開發經驗或Android App開發經驗
* 至少有一個參與開發過的Mobile App軟體上架。(請於resume中提供名稱及簡要說明)

加分項目:
* 具備Service類型之行動應用程式開發經驗。
* 具備Test-Driven Development開發經驗。
* 具備使用Cocos2d-x引擎開發經驗。
* 具備LUA程式設計經驗者。
* 提供linked-in、facebook帳號
* 提供參與過的app名稱或是GitHub Project名稱

  以我的學歷、專案經歷、年資來說,我領的薪資在這個業界還算是不錯的,當然,更高一點會更開心XD。我想我也沒什麼能力去提高全國整體的薪資水準,但對有不錯能力的人,我有幾個建議,如果目前的環境真的不好,換環境比抱怨好,別讓爛公司以為壓榨是一件對的事。換工作時,履歷請記得用心更新,別把剛畢業時的履歷隨便改改就投出去,重點是要把工作經歷的重點寫出來,以軟體工程師來說,重點應該像這樣寫:(1)參與X案子時,我以Y設計或是用Z方法,解決了A問題或是提高了什麼樣的軟體品質;又或者是(2)在面臨技術決策時,我以B方法進行評估,得到C資料,最後決定使用D技術,及為什麼捨棄其他技術。不然字面上n年的工作經驗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哪知道會不會是把1年的經驗複製n遍?要稍微包裝一下自己,不然即使伯樂很難從一堆履歷中看到你

  今天下班時和技術主管一起搭公車,其間談到最近政府幾個軟體專案的情況,如果,很多軟體公司連最基本的單元測試都不要求,驗收單位連測試報告都看不懂,會有什麼樣的軟體品質,其實也沒什麼好意外的。最後總結,對上述內容心有戚戚焉,想轉換跑道,不想待在不喜歡的環境,有興趣加入我們團隊的有志青年,歡迎將履歷投到這裡

  後記:全國整體的薪資水準高或低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只是覺得若mismatch的機會降低,會讓更多人找到合適自己能力和薪資的工作,某種程度(多大我不敢說)也能提升一下整體薪資水準。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ㄟ,我承認標題是來亂的,想知道標題的意思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虛淵玄頁面上的解釋。

  昨天把虛淵玄小說《Fate/Zero》改編的動畫看完,和上部作品《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我看的順序,不是作品推出的順序)不同,《Fate/Zero》沒有讓我想馬上看第二遍的衝動,倒是看完後,反而想看第三遍《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不過礙於還沒看的動畫實在太多了,忍住這衝動。

  會開始注意虛淵玄的作品,是《PSYCHO-PASS心靈判官》起的頭,會找到這部作品,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簡單說,那時想找SF動畫的作品,於是從《攻殼機動隊》的製作公司Production I.G找起,在公司的作品列表中,找到了《PSYCHO-PASS心靈判官》,看完後整個愛上了,也是看完兩遍才過癮(這習慣讓看動畫的速度變得更慢了),於是在Production I.G的列表上找到虛淵玄擔任劇本統籌的另一部作品《翠星上的加爾岡緹亞》,看完有點失望,並不是《翠星上的加爾岡緹亞》不好,以劇情和整體作畫細緻度來說,《翠星上的加爾岡緹亞》是一部相當好的作品,只是故事本身帶來的衝擊跟反思,沒有《PSYCHO-PASS心靈判官》帶給我的那麼大。

  但也因此知道虛淵玄這位劇作家,於是開始尋找他的作品,看的第三部作品正是《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這部又是我習慣的節奏,每部作品都能帶來不少衝擊,而且意猶未盡,當然劇中的角色也如同標題般,從故事中失去舞台,雖然我沒有把《教父》系列全看完,《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的結局方式頗有《教父》某幾集的味道。

  《Fate/Zero》是我看的第四部虛淵玄作品,動畫劇本不是虛淵玄本人操刀,但動畫整體上還是有相當濃厚的虛淵味,灰暗。但緊接在《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之後看,又少了點衝擊感,只能說,《PSYCHO-PASS心靈判官》和《Phantom ~Requiem for the Phantom~》超近現代感的世界觀設定,更讓我能進入到故事世界中,因此受到的衝擊較大,《翠星上的加爾岡緹亞》和《Fate/Zero》的世界觀設定,有點難以融入,也就沒有深刻的感受。雖然如此,接下來還是會把本傳《Fate/stay night》、虛淵玄的成名作《魔法少女小圓》,以及另一部作品《蒼色騎士》找來看一下,當然更是期待《PSYCHO-PASS心靈判官》的第二部。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老天一定是不想讓我當黑臉,所以兩次面試的機會都悄悄從我身邊溜過,上一次臨時要找我去和面試者談談時,我有事不在辦公室,這次是面試者早上打電話來說已經找到工作了,所以取消面試。well,不管如何,祝福面試者新工作順利。

  不過昨晚還是翻了一下面試者的履歷,有6年軟體開發經驗,想必是經驗豐富,根據履歷的內容,想了以下的題目,可惜沒派上用場:

  1. 自傳中有提到open source遊戲引擎的使用經驗,請問是哪一套?感想。 -> 主要是想知道面試者在使用任何framework時,會不會去思考framework設計的思維。

  2. 你有5-6年業界軟體開發的經歷,和大學四年所學相比,你覺得哪邊的經驗影響你最多?具體的例子。 -> 我挺好奇這位面試者畢業的學校(跟我母校北科名字很像的那間),又同是資工系的課程內容為那些?

  3. 你在履歷上多處提到工作內容為bug修改,想必經驗豐富,可以說明一下,你覺得bug修改的重點有哪些。 -> Debug確實需要一點技巧,但如果是我的經歷,我不會特別強調bug修改,而是把重點放在做了哪些設計解決了哪些問題,所以好奇他的debug技巧。

  4. 延續上題,你過去的專案有計算test coverage嗎?有撰寫單元測試嗎? -> 這是為了維持團隊對測試的重視,所以一定要問的,題外話,目前開發的專案,至今test coverage有62% (含UI),持續提升中。

  5. 我們目前的專案有用到若干的Design pattern,可以說明一下你使用過的Design pattern及使用的情境和原因。 -> pattern只要學過大多都會用,但很多人卻不知何時用?為何用?也因此有很多誤用反而使設計變複雜了,因為面試者有提到,就問問他對pattern的想法。

  6. 我們目前使用Scrum流程開發軟體,你過去有Scrum的經驗嗎?有的話,是否可以說明一下你的感想。 -> 老實說,我覺得這題可能是白問的,就面試者前2間公司的經歷,第一個問句應該就會得到:沒有。

  就這些,應該不算是黑臉型的題目吧XD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大了,所以對過年似乎越來越沒感覺了,反倒是春節(寒假)這個檔期,電視上的遊戲廣告打得特別凶,但看來看去,總覺得遊戲的類型越來越貧瘠,是現在的小朋友喜歡的遊戲和我這老人不一樣了嗎?此外,內容總是離不開三國或武俠,是市場使然?還是沒有其他內容?

  趁著春節家族活動剩下的零碎空檔,把《來自新世界》的動畫又重頭看完一遍,動畫是一種內容的表現形式,就如同《來自新世界》是拿到2008年日本SF大賞,然後再創作成動畫。在日本(其實歐美也是如此),內容不一定都是先從小說這種形式出發,可能先是連載漫畫開始,然後以再創作的方式,有小說或動畫,甚至是遊戲、周邊商品到拍成真人電影(這幾年越來越多好萊塢電影是日本動漫或遊戲的再創作),也可能是直接從遊戲出發,然後再創作出其他形式的作品,這樣的環境,讓內容的創作機會最大化,最大化是指類型能更多元,有了量也自然就能提升質,總覺得和上一段描述的反差很大。

  幾年前,在國際書展看過一台國內廠商開發的電子書,老實說我不怎麼在意規格(翻頁頓頓的,解析度也很糟),但我翻來翻去似乎只有內建的幾部名著小說,書城呢?問問服務人員得到的答案是:還沒有,我相信現在這問題的答案會是『有』了,但有多少書,書的品質如何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也許是閱讀習慣讓市場如此,又或者是市場無法提供讀者想要的內容,這又變成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後來買了iPhone,在承辦人員的推薦下,去了該電信業者的電子書城,大概半小時不到吧!那個App就沒再開啟過了,體驗不是很理想,書目也冷冷清清,不知道2年多過去是否有比較好一點?

  自從電視卡故障後,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不怎麼看電視節目,只有周末吃飯的時候(平時吃飯也都在電腦前看動畫)陪著父母看電視,但長期觀察下來,家裡常看的幾個頻道都環繞在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TLC、幾個日本台(國興、緯來日本台)、體育台和電影台,國內的頻道都不在清單上,完全不合我們家的胃口,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類型趨於單調,或許又是市場使然,只是我們家的胃口和大眾胃口不同吧。但我不明白的是,是什麼原因讓有這麼多電視台的環境,卻會讓節目趨於單調的類型?

  在數位內容喊了這麼多年,對創作者而言環境是否真的變好了,我覺得數位內容的時代,創作者遠比平台或出版社重要,創造有利於創作者的環境才能讓更多的內容浮現,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數位只是紙本以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過去,創作者只能投稿以求出版社的青睞,畢竟紙本出版的成本太高了,但在數位內容的現在,平台營運固然要成本,但在眾多作品平攤之下的成本卻低很多,平台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也該調整一下。

  說真的,我認為台灣並不缺創作者,只是有創意的不一定有錢賠,有錢的不一定願意賠錢投資這個產業,這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能期待較富裕的那一方把投資數位內容當成一種社會責任嗎(笑)?期待哪天台灣也能有蓬勃的數位內容產業。

  後記:看了一下日本SF大賞的得獎作品列表,沒想到我喜歡的幾部SF作品都在其中呢!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