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是要窩在家裡查查IEICE的相關規定(有夠貴,14頁的paper要價133,140 + 31,290 * 6 = 320,880元日幣,換算約96,264元新台幣,還不含加入會員的費用),早上偷個懶把《The A team》看完,中午政文突然用MSN敲我,問我下午會不會到學校?他要為後天的口試預報,看在當天政文大大請的星巴克星冰樂份上(大誤),我跟他同窗6年了,當然義不容辭地去電電他幫他找問題,下午兩點多一點點老師也出現在研究室,預報正式開始,老實說看到103頁的投影片,我就覺得有點不妙,如果沒控制好每張投影片的時間,超時是一定的,果然今天也是搞到五點半才結束,整整快三個小時,問問題當然是問了不少,不過政文真的沒剩下多少時間修改了,而且他還得多準備幾次才行。

  早上吃飯時,看到一篇中國時報的讀者投稿,認為下一個5年500億的計畫該停了,我個人早就認為該停了(可參考過去幾年我在部落格上發表的文章),在沒有5年500億之前,台大早就已經夠有錢了,但礙於一些法律規定,錢用的非常沒有彈性,所以很多錢都用在奇怪的地方(年年換冷氣?),丟再多的錢,如果都沒有用在合適的地方其實能發揮的效果有限,與其再繼續發錢下去,還不如修改相關規定,讓錢的使用更有彈性一點(但...也希望學界能自律別中飽私囊)。好像是聊到賣水煎包的學弟,突然談到讀書與就業的關係(題外話,我前幾天在panel discussion其實就想說:業界別把職前訓練推給學界),MLB有不少選手是知名大學畢業,像是2008年拿到20勝的前洋基先發投手穆西納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以老媽的講法,這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因為他大學所念的跟他後來的職業毫無關係。

  念書是一種滿足求知慾望的門徑,不是為了那張文憑,也不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如果要高等教育真的要跟就業有任何連結,那在台灣中文系、歷史系、地理系、哲學系大概都可以廢了,因為我實在想不到這些學系畢業的學生除了繼續做研究、當老師之外還能有甚麼樣的職業(也許有,但通常畢業的學生都是做跟大學所學無關的職業),晚上韋宏替他表弟問我大葉大學和靜宜大學的資工系哪個好?對我來說我完全沒感覺,也沒任何想法,如果他的表弟對寫程式有興趣,而且自學能力不錯(別跟我說念大學還要靠教授一個一個教),那念哪裡其實沒差,會有差別是因為未來就業時,那張文憑在業界有不同的價值,如果真是這樣,那說真的,許多科技公司在線上履歷的學歷欄上只有:台大、清大、交大、成大、台科、北科、其他公立、其他私立等選項,這二所大學資工系的文憑在軟體產業根本沒什麼價值(這樣寫會不會被罵啊),那又何必在意學校的名字呢?還不如看看師資陣容,有沒有哪個老師的研究領域是你有興趣的,整體系所的研究方向是否有興趣,這才是選擇的重點吧!

  之前系慶,在某知名遊戲公司上班的毓球回來,聽他的敘述,他剛進公司時,同樣是研發替代役的有台清交成的碩士,他和同是北科的A同學坐在離主管最遠的位子,訓練期滿,毓球跟A同學已經做完上頭交代的2個案子,位子也改到主管旁邊,而那些有光鮮外表的人則還沒進入狀況,不是說他們能力不好,而是他們專長的項目不見得是programming,其實學歷唸得越高,專精的領域越窄。不管是唸什麼系所、學校還是到哪個學歷,進到業界就是認真學習新東西,只能說學歷唸得越高,學習能力通常會更好,所以,拜託別再把高等教育與職前訓練畫上等號,也別再對高學歷有迷思,任何準備升高中的學生,好好在高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才不會等指考考完了,不知所措地選系,被家長的想法牽著鼻子走,大學好好把有興趣的東西學一學,加強自己的自學能力,有效率的自學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念資工不是不好,有興趣我很歡迎,但如果是為了未來就業,資工的風光時代已經快結束了,這本來就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市場,下個新興產業在哪裡,我不敢說,但台灣的軟體產業確實一直沒甚麼起色,甚至以員工規模來看,最大的軟體公司,其實是一家知名硬體公司的軟體部門,就像在研討會時跟幾位老師聊完的感想,以後台灣只接案,做需求分析與系統設計,軟體開發則是交給對岸,開發完後由台灣做測試與驗證,那就業市場只會更小不會變大...而且這樣的模式能維持多久,沒人敢說,以後台灣的案子或許被對岸搶走也說不定。

  ps. 等paper丟出去,要進場檢測一下了,最近眼睛非常容易酸,而且維他命B12的眼藥水似乎也沒什麼效果,未來可得靠這雙眼睛吃飯,不好好保護可不行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