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別說我台喔!
現在可是越台越代表本土咧,
所以十二年國教當然也要用台灣國語來發音囉~

說到十二年國教我可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但該怎麼做呢?
我還記得之前看文茜二重奏時,
陳文茜小姐採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時,
曾經問過一句話:為什麼不想留在台灣而選擇在香港擔任校長呢?
這位出身台灣的校長說(他不太想講的樣子):台灣的教育不適合培養菁英人才...(欲言又止)
何謂菁英?
這恐怕難以定義,
即使是念到博士班的我仍不覺得自己是菁英,
因為我見過太多真正聰明的人了...智力測驗五項滿分,
但很奇怪的是,
這些人後來好像都沒有成為所謂的菁英。

早上一邊吃飯一邊看中國時報的某篇社論,
我覺得很多論調寫得很棒,
其中提到:全球國民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哪個國家最好,
可能跌破很多人的眼鏡,
因為既不是美國、英國或是競爭激烈的日本、大陸,
而是採非壓迫是教育方針的芬蘭,
在芬蘭的國家教育政策是培育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並且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意及溝通能力上,
成績並不是決定學生好壞的唯一因素。

但寫那邊社論的人自己也在文中承認台灣不可能比照芬蘭實施非壓迫式教育,
台灣的承襲中國士大夫的思想,
對於唸書總有一種詭異的期待,
總是認為把書念好將來一定衣食無缺甚至還有黃金屋可以住,
但很奇怪的是,
真正把書念好的人不見得都至在黃金屋裡,
住在黃金屋裡的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大學畢業整天只會喊口號的笨蛋,
所以到底什麼是教育?
一個好大又好難回答的問題啊!

我覺得若真的要推動十二年國教,
有需要重新定義小學、國中和高中階段性的任務,
我十分渴望每位小孩都有繽紛的童年,
因為這些童年的經歷對於將來在創意上的影響非同小可,
所以我認為小學的階段性任務是培養小孩讀書的習慣,
讓每個小孩都喜歡讀書...漫畫書、童書、小說什麼都好,
只要讓小孩不要恐懼書本就好。

國中的階段性任務是建立學習基礎,
所謂的學習基礎就是數學及語言能力,
重點在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思考、表達、溝通等將來在學習更高深學問時一定會用到的能力,
此外在政壇中爭論不休的台灣史,
與其任意切割破破碎碎,
還不如改成國中只教台灣史,
世界史或是所謂的中國史則放到高中再修,
特別是當學生有了上述的學習基礎,
更可以獨立判斷歷史的意涵而非政治透過置入性行銷手法強迫要學生接受的內容。

高中的階段性任務我覺得美國教育中有個詞很棒:大學預備教育,
高中的課程真的可以說是大學的預備教育,
而且我覺得現行的高中、高職雙軌制並不利於十二年國教,
合適的做法是將所有的高中職通通變成綜合高中,
並透過像大學的選課制度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及能力,
選修對將來進入大學有用的課程。

至於那位校長所說的菁英培養,
我倒認為明星高中的存在仍然有其必要,
那篇社論提及一個論點認為現在的明星高中之所以明星,
是因為集天下英才而教之,
若將天下英才平均分配至每所學校,
那每所學校都會是明星,
真的會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工學院學生分散到美國各個州立大學,
恐怕現在很多資訊產業不會走到現今的地步,
因為越是超高難度的挑戰越是需要菁英互相擦撞出來的火花,
一但分散了就如同一盤散沙,
是無法擦撞出火花的!

最後,
希望這次跟我同姓杜的部長是真心想推動十二年國教,
而不是在哪邊狗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i14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